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強。以傳統中醫養生理論為主要基礎的功能食品和以營養素補充劑為基礎的膳食補充劑組成的保健食品,已經成為公眾追求健康的主要消費選擇。
談及保健食品,社會各界態度褒貶不一,有支持贊賞,也有諷刺詆毀。但無論認知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經歷20多年的發展,保健食品從法規完善、產品豐富、工廠優化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為國家經濟建設以及國民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重要的貢獻。
一、由“發展中規范”向“規范中發展”轉變,我國保健食品在磨礪中走向成熟
我國真正工業化的保健食品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帶動下,人們提高生活質量,關注身體健康的需求逐漸凸顯,“進補”開始成為普通群眾追求的新潮流。以傳統滋補品,人參與蜂漿的結合,第一代保健食品誕生,并從此開啟了我國保健食品產業之門。
(一)主要發展歷程
1987年10月,原衛生部頒布《中藥保健藥品的管理規定》,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開始審批中藥保健藥品,“藥健字”制度開始實施。法規的出臺極大鼓舞了行業的投資熱情,中藥保健藥品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由于高額利潤驅動和相對較低的政策技術門檻,催生了大大小小3000余家生產企業,產品品種多達2.8萬種,年產值300億元。
僅僅建立在廣告宣傳和龐大營銷攻勢基礎上的保健食品產業難以實現持續發展,加之大批企業跟風進入,市場出現魚龍混雜狀況,甚至不良企業弄虛作假,消費者對于產品的信任危機導致市場在經歷短暫繁榮后,隨即開始出現大幅滑坡,企業數量和銷售額大面積萎縮。
針對市場亂象以及行業發展需要,1996年原衛生部先后頒布《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保健食品評審技術規程》和《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程序和檢驗方法》。我國保健食品產業的合法地位得到正式確立,衛生部和省級兩級審批,“食健字”號、藍帽子誕生。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出臺,使保健食品的評審工作走向科學、規范,為新一輪保健食品消費熱潮的掀起奠定了基礎。
2005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實施《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保健食品再注冊與退出機制確立,政府對保健食品的監管更主動、更合理。2009年《食品安全法》開始實施,對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食品予以實施嚴格監管。保健食品行業也在困境中不斷進取,在產品技術、營銷模式、市場推廣、社會責任等方面摸索轉型,產業迎來了又一次繁榮。
2015年新施行的《食品安全法》歷史性地明確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實施注冊備案雙軌制產品許可,實施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即功能目錄管理制度等。政策制度不斷完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健康需求持續增加,市場營銷逐漸成熟,資本活力不斷涌入,行業自律不斷規范,輿論監督不斷強化等,這種多方發力,推動了保健食品產業的強勁增長。
綜觀我國保健食品發展歷程,可謂“大起大落”,既有快速增長的痛快淋漓,也有陷入低谷的艱苦奮斗。盡管發展中暴露的問題傷害了行業的聲譽,但瑕不掩瑜。從“發展中規范”向“規范中發展”是產業成熟的必經之路。伴隨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管司成立,快速發展變化的內外環境,我國保健食品將邁入發展新征程。
(二)主要發展特點
保健食品產業規模大幅增長,結構調整迫在眉睫。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保健食品消費需求急劇放大,并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品,甚至是必需品。尤其是慢性疾病及人口老齡化大幅增加,推動了保健食品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長,技術水平逐步提高,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2018年,我國保健食品生產企業有2317家,從業人員近千萬,產業規模超4000億元。同期,食品工業總產值11.09萬億元,保健食品占食品工業總產值的3.6%。但是,我國保健食品產業發展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長期存在,產品同質化嚴重,自主創新能力弱,技術水平不高,產業集中度低等問題仍然突出。加快結構調整是保健食品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任務。
保健食品產品品種更趨多樣,升級換代大勢所趨。市場對保健食品的需求是多種多樣且無止境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滿足不同的需求提供保證。隨著消費者對功能需求細分,對營養需求多元,促進了保健食品新資源、新原料、新劑型、新方法、新工藝的出現和新產品的產生。
2018年,我國批準“藍帽子”注冊的保健食品17470個,其中國產保健食品16690個,進口保健食品780個,全國備案保健食品700多個。但在政府準予申報的27項保健功能中,免疫調節、調節血脂和抗疲勞3種功能產品超過全部產品一半以上。大型企業市場主打產品大部分是原衛生部批準產品,面對消費者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產品需要盡快優化,換代升級。
保健食品經營體系日漸成熟,頑疾之痛亟待解決。多年來,我國保健食品產業主要靠營銷拉動,營銷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隨著政府管理的強化、市場競爭的加劇,國際廠商的融入,消費者素養的提升,輿論監督的介入等,科學技術、產品品質(品牌)、資本支撐、營銷細分、有效管理成為了產業發展主要推動力。
直銷仍然是保健食品主要銷售模式,截至2018年6月,我國共有91家企業獲得商務部批準的直銷牌照,其中外商投資企業33家。藥店作為傳統銷售渠道的主體,近年來占比略有下降。電子商務渠道增長迅猛,復合增長率超過50%。會議營銷仍然是中小企業熱衷且有限的市場營銷模式。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問題嚴重,仍然是行業頑疾之痛,需要社會各方持續努力,徹底根除。
保健食品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政策掣肘仍需突圍。我國是世界上較早對保健食品實施立法管理且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已出臺直接或間接涉及保健食品的新政性、技術性法規百余部,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并日趨完善的法規體系,并為很多國家借鑒參考,為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當下,保健食品功能定位、評價體系和標準還有不足之處,違法營銷產生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行業無法回避且難以有效解決,一些監管政策制度尚不完善,這些都對行業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最后更新:2019-05-30